威海营商行丨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服务助力风电产业提速增效

文章来源:懂球帝官网,懂球帝直播乳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时间: 2025-09-26 14:13
点击次数:

      近年来,乳山市依托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及港口等优势,加快构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全力推动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发展,已形成上游风场开发、中游装备制造、下游施工运维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成为全省在建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产业链条最全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预计到2025年底海上风电产业产值超400亿元,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群。

      一、探索“集成式”项目审批模式,助力项目早开工。针对海上风电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审批手续多的特点,坚持刀刃向内,以审批服务“优化”助力项目跑出“加速度”。一是流程再造,关联事项集成办。将海上风电项目需要办理的海域使用预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办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4个事项,整合为海上风电项目审批“一件事”,实行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审批流程由“分头办理、串联审核”变为“集成办理、并联审批”,海域使用预审、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的公示环节同步开展,整个“一件事”的办理时限由法定17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二是合并层级,市县联动同步办。打破海域使用预审和海域使用权设立审核两个事项原有市县两级依次办理的现状,将县级初审转报、市级审核批复,优化为市、县两级审批部门联审联批,同步开展部门联合审查以及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2个事项的办理时限从70个工作日缩短至25个。三是容缺审批,项目管家帮代办。海上风电项目审批条件严、材料多、专业性强,企业在申请前,特别是材料准备阶段,往往无从抓起,为此市县两级审批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项目管家团队,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靠前辅导,手把手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材料准备。同时,依托懂球帝官网,懂球帝直播已经建立的告知承诺容缺审批工作机制,对风险可控的有关条件和材料实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批,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长。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U场址一期为例,上述审批政策的推行,助推项目比计划提早6个月落地建设,提早近2个月并网发电,整体建设周期压缩50%以上。

      二、健全“精细化”要素保障机制,吸引企业扎下根。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海域、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更加精准对接企业所需所急,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规划储备海域资源。以入选全省三大海上风电基地为契机,建立健全海域资源跟踪保障机制,近期规划储备了国家电投、华润等约5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中长期规划超1000万千瓦的可开发海域资源,并推动纳入国家和省级深远海风电发展规划,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留足空间。二是提前预留土地资源。强化土地资源统筹配置,提前预留港口及周边优质地块,在规划建设总面积9000余亩的四大功能片区基础上,通过用地指标整合、闲置厂房盘活、搬迁安置优化等方式,累计腾挪产业用地1000余亩,实现“签约就供地、拿地即开工”。三是同步配套人才资源。打造“研发—生活”一体化服务生态,重点推进海上新能源实证实验基地等4个创新平台建设,同步配套设立1处人才驿站、50套人才公寓。深化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山大、哈工大等高校,定向培育海上设备安装、检测、维护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超1000人,有效满足产业发展所需。

      三、打造“多维度”服务支持体系,促进产业上规模。着眼海上风电产业长远发展,加快延伸服务支持体系,推动从落地一个项目到引来一条产业链的“跃升”,“链”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构建产业发展服务机制。成立1个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设立1支新能源产业母基金,统筹发改、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等N方力量,推进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招商推介和项目落地。探索建立“企业点单、政府接单”问题响应机制,企业提报问题第一时间“吹哨”召开联席会议,市领导协调市直有关部门、项目单位、第三方机构“联合会诊”,并引入“红黄灯”预警系统,跟进解决具体问题,累计办结企业海域退证申请难等问题20余个。二是全面开展产业链招商。绘制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招商图谱”,系统梳理出15条产业链、144家上下游企业,精准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成功引进东方电气、明阳智能等一批海上风电头部企业,形成集主机、塔筒、单桩、海缆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生产及储能、实训、运维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已落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269亿元,风电装备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0%。三是推动基础设施配套提质。开展“基础设施配套提质”行动,投资5.4亿元实施乳山港5#、6#泊位改造及航道疏浚工程,投资5800万元对疏港路进行改造提升,有力保障超大、超长、超宽海洋装备产品的集港运出。投资1.1亿元建成投用110千伏升压工程,启动500千伏输变电、220千伏送出工程建设,探索实施飞轮储能、氢能产业项目,构建绿电消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