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泊镇陈驾埠新村:跨村联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章来源:文登区政府
时间: 2025-09-28 09:42
点击次数:

大水泊镇陈驾埠新村以组织联建为纽带、产业融合为抓手、信用治理为支撑,打破村域壁垒,整合分散资源,蹚出一条乡村融合发展新路,让青龙河畔的乡村焕发新生机。

走进陈驾埠新村的村委会议室,片区干部们正在进行议事会议。自2023年陈驾埠、生地、小河、岳家四村成立片区党总支以来,“85后”片区党总支书记王凯带领片区配套建立“3张事项清单”与“6步议事规则”,通过联办组织生活、阳光报告会等机制,将四村拧成“一股绳”。

组织联建的成效,首先体现在便民服务的升级上。在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涉农、民政、医保等10类38项业务实现“一站式”承接,还辐射服务周边的初家、墩前、辛庄头、章子山等4个村,村民办事不用再“跑断腿”,满意度显著提升。

医疗服务的下沉,更解了村民“看病远、看病难”的燃眉之急。新村整合懂球帝官网,懂球帝直播立医院、大水泊中心卫生院等辖区资源,建成新村中心卫生站,日常诊疗、中医理疗、月度义诊等服务一应俱全,覆盖周边509名老年人。

除了医疗,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新村建起幸福餐桌,每天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餐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村“两委”还轮流上门送餐,让老人们吃得暖心、舒心。

值得一提的是,幸福餐桌的铁锅、案板等烹饪设备,辣椒酱副食品加工厂实现共用。同一套设备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满足了惠老服务与产业生产需求,一举两得。

大水泊镇陈驾埠新村村委委员刁慧说,村里为了整合资源,平常上午中午就是给村里的老人在幸福餐厅就餐,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下午没什么事了,就制作加工辣酱,在网上销售,季节性的。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跨村联建不仅整合了土地、人力、技术资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陈驾埠新村通过整合资源发展了一批“小而精”的致富项目,引入光伏发电等多元业态,打造“水光互补”绿色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效益”。

在土地集约利用上,更是实现了“从散到整、从低到高”的转变:整合前,陈驾埠村土地租金每亩400至500元,生地、小河、岳家因地块零散,租金仅200至300元,整合之后群众流转土地增加了收入,集体也因土地整理获得溢出收益。

大水泊镇陈驾埠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凯介绍,土地流转已经做了三年了,第一年在1000亩左右,后期老百姓和村委都得到实惠了以后,第二年和第三年大幅增加,我们村现在基本上有土地5000亩,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二都流转出来了。成方连片流转的时候,可以把水沟山道都算到里边,都包给大户,这部分额外的亩数就作为村集体的收入,比往年能多收20万到30万左右。

为了让村民更主动地参与乡村治理,新村还制定了“契约化+信用”积分互认规则,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都能量化赋分,可以兑换信用商品或农机、医疗折扣等村级惠民服务,村里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抱团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陈驾埠新村的实践证明,通过跨村联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既能让服务下沉到村、惠及于民,又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如今,新村并未停下脚步,正谋划着更长远的发展蓝图。

王凯说,陈驾埠新村还是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主要下步打算在村委东侧规划了一个面粉厂、一个面条厂,还有一个粉条厂。在村东泊土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准备上20个大棚,种植羊肚菌还有太空蔬菜等。继续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还有现有的副食品加工厂的种类。人多了、力量大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也高了。

如今的陈驾埠新村,田垄间机器轰鸣,厂房里产销两旺,一幅“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份“自然融合型”的实践经验,不仅为文登跨村联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更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孙涛 由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