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威海瑜泰水产有限公司投放的120万尾绿鳍马面鲀即将迎来首个采捕季。这也是瑜泰水产打造海洋牧场的又一个着力点。
双岛湾西侧海域是瑜泰国家级海洋牧场所在地,300多公顷的海域里,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综合养殖模式正悄然运作。通过公司沙盘可以清晰看到,瑜泰水产在远海、中间、近岸三个区域分别规划出了筏架养殖区、人工鱼礁区、底播增殖区。
“我们在生物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养殖容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确权海域的底质特点和栉孔扇贝、刺参、海肠等品种不同的生物习性及食物链构成特点,规划出了三个不同区块。其中,在远海深水区设置筏架养殖扇贝,中间泥沙底质区投放鱼礁养殖刺参,近岸沙底质区养殖海肠,构建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链条。”威海瑜泰水产有限公司经理孙文强说。
据孙文强介绍,筏架吊笼养殖的栉孔扇贝摄食水域中上层小型浮游生物和细菌,排泄的粪便以及筏架设施上产生的腐殖质、有机碎屑等会随着海流为另外两区块带去生物营养和直接饵料。漂落到鱼礁区后将会被刺参直接摄食,也会成为近岸养殖区块海肠的美食,实现链条内食物的重复利用。
在人工布设的1000亩人工鱼礁区内,瑜泰水产定向培植裙带、松藻、石莼、马尾藻等海藻,形成海底藻场,为刺参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海藻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成为生态养殖区内降碳增氧、维持水域环境动态平衡的宝贵资源。
近岸的海肠栖于沙质海底,对环境温度、盐度、pH变化有较大耐受能力,可降解海底硫化物和氨氮,通过独有的潜沙穴居习性活动,疏松底质,改善海底环境。而刺参、海肠排出的粪便也是养殖链条中难得的生物有机肥,分解后形成无机盐为浮游生物、细菌繁殖提供必要营养,成为中上层扇贝摄食饵料的供应源。
经过瑜泰水产一番打造,构建起了一个海域使用远近搭配、品种配置合理、摄食习性互补、生物自行净化环境的多营养规模化生态牧场,亩产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20%以上。让这片海域由原来的“海底荒漠”,变成如今丰厚的“海上粮仓”。
一片海域的生态环境变好后,接下来便可以投入网箱养鱼了。绿鳍马面鲀是现在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丰富海洋牧场资源量和养殖模式,瑜泰水产在今年7月投入了20个绿鳍马面鲀深水网箱进行养殖实验。“绿鳍马面鲀养殖周期短,品质接近原生态,市场需求量大。从苗种养殖到经营加工,公司都可以自主操作,将打造成一个全产业链项目。”孙文强说。
作为深耕高区20多年的养殖企业,瑜泰水产对海域优势的最大化利用,不仅改善了海上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是高区打造“蓝色粮仓”的一个重要部分。
仓廪实,看深海。37.3公里绵长海岸线、4.1万公顷海域,高区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如何破题海洋新质生产力?高区通过一系列严谨高效的举措,高效盘活海域资源,加速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高区共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均以投礁型海洋牧场为主,以尊重自然法则、投放人工鱼礁、改良海洋生态环境为核心特色,建成海洋牧场观测网或智能化检测系统,集成海洋牧场生态、生产、安全、宣传等信息,全方位展示海洋牧场建设成果,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
海水养殖产量年增长约4.2%,其中,海参年产量约400吨,扇贝、牡蛎等年产量约1.5万吨……自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来,高区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不断调动养殖主体积极性,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们把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与资源保护和增殖、调整捕捞作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改善了区域渔业资源衰退和海底荒漠化问题,延伸渔业产业链,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区农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不断扩大休闲渔业产业规模,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集群,奏响新的“海洋牧歌”。 (谢菁 李延勇)